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气象因素对济南市城区蚊密度影响及滞后效应分析
孙钦同, 刘言, 韩英男, 胡巨凤, 王学军, 刘文杰, 曹馨月, 赖世宏, 何倩, 景晓
摘要54)   HTML    PDF (1875KB)(232)   
目的 分析气象因素对济南市城区蚊密度的影响与滞后效应,为进一步科学防制蚊虫及蚊媒传染病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BG-trap捕蚊器法收集2021年济南市城区蚊虫监测资料和同期相应的气象资料,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湿度、气压、降水对蚊密度的滞后效应。 结果 共捕获31 018只蚊虫,其中库蚊属淡色库蚊22 436只,占72.33%,伊蚊属白纹伊蚊8 570只,占27.63%;阿蚊属骚扰阿蚊12只,占0.04%。在23.64 ℃时,滞后2 d时蚊密度效应最大,相对危险度( RR)=1.021[95%置信区间( CI):1.002~1.058]。在相对湿度为98.00%,滞后11 d时,蚊密度最高, RR=1.232(95% CI:1.002~1.514)。气压在984.99 hPa处,滞后17 d左右,蚊密度最高, RR=1.376(95% CI:1.205~1.559)。日降水量在21.25 mm,滞后8 d左右后,蚊密度效应达最高, RR=1.352(95% CI:1.133~1.590)。 结论 气温、湿度、降水和气压对蚊密度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滞后效应,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在雨热同期的夏季,较高温度和湿度会使蚊密度升高,有关部门应根据气象条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切实降低蚊传疾病的风险。
2023, 34 (6): 799-803,8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7
山东省淄博市2020年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及抗药性现状研究
成朔, 孙琪, 王延东, 张学庆, 景晓, 王学军
摘要164)      PDF (657KB)(796)   
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以及幼蚊和成蚊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旨在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 方法 幼蚊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MOT)法;成蚊密度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抗药性监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蚊虫抗药性生物学测定方法,即幼蚊采用浸渍法,成蚊采用接触筒法。 结果 幼蚊孳生容器中盆景及水生植物的容器指数(CI)最高,为36.46%。BI法和MOT法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中旬监测到幼蚊,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7月下旬,10月下旬基本消失。幼蚊监测平均BI为19.98,8月BI最高,达75.00。成蚊6月下旬开始出现阳性,8月中旬达到高峰,10月中旬消失,季节性消长明显。淄博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2种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3.600 0和0.006 0 mg/L,为敏感品系的9.89和3.75倍。成蚊接触0.4%氯菊酯、0.03%溴氰菊酯、0.08%高效氯氰菊酯和0.07%高效氯氟氰菊酯药膜表现为抗性;而对0.05%残杀威、0.2%噁虫威和0.2%杀螟硫磷表现为可能抗性;对0.5%马拉硫磷和2%毒死蜱表现为敏感。 结论 淄博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且密度高,存在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淄博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已产生抗性,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表现为抗性。应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流行。
2022, 33 (6): 815-8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9
山东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调查分析
孙钦同, 韩英男, 刘言, 王学军, 刘峰, 赖世宏, 景晓
摘要310)      PDF (670KB)(806)   
目的 分析2020年山东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数据,为登革热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4-11月在全省选择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济宁、泰安、聊城、菏泽市为监测点,幼蚊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成蚊采用双层叠帐法开展媒介伊蚊监测。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 χ 2检验,分析不同生境、积水类型媒介伊蚊孳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 2020年山东省白纹伊蚊平均BI为9.64,平均帐诱指数为2.58只/(顶·h)。不同生境类型,以城镇居民区BI最高(12.22),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帐诱指数最高[3.59只/(顶·h)]。不同的蚊虫监测方法均显示7月上旬-9月下旬白纹伊蚊密度较高。BI法阳性结果最早出现于4月下旬,8月中旬达最高值(27.17),11月下旬BI为0。双层叠帐法监测阳性结果最早出现于5月中旬,8月上旬达最高值,11月上旬帐诱指数为0。在各种积水类型中,地下室及停车场和绿化带垃圾/小积水伊蚊阳性率较高。山东省8个监测点的白纹伊蚊密度不一致,BI最高为聊城市(19.60),最低为烟台市(1.47);帐诱指数最高为泰安市[8.91只/(顶·h)],最低为菏泽市[0.29只/(顶·h)]。 结论 7月上旬-9月下旬山东省白纹伊蚊密度较高,需要重点加强居民区和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的灭蚊工作,地下室及停车场和绿化带垃圾/小积水是白纹伊蚊的重要孳生地,白纹伊蚊监测密度较高地区要提高认识,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登革热本地暴发的风险。
2022, 33 (1): 16-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3
山东省临沂市2018-2020年白纹伊蚊幼蚊监测与风险评估
薛海滨, 孟金霞, 任乐, 景晓
摘要230)      PDF (1349KB)(611)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临沂市白纹伊蚊幼蚊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评估其传播登革热风险,预防登革热发生和流行。 方法 应用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和评估;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类资料比较用 χ 2检验。 结果 2018-2020年白纹伊蚊幼蚊BI均值为14.98,各年度依次分别为18.97、10.79和13.88;兰陵县BI高于河东区和沂南县。农户、废旧物品处3年平均BI分别为33.03和27.00,有区域流行风险;居民区为14.36,有暴发风险;工地和公园分别为9.31和9.27,有传播风险;医院为4.33,无风险。积水容器幼蚊阳性率为21.72%,以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40.34%。2018-2020年白纹伊蚊幼蚊BI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54.63)、8月(40.00)和7月(47.51);6-8月易发生登革热区域流行,5、9和10月有传播风险,3、4和11月无风险。 结论 临沂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的风险,应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管控。
2021, 32 (6): 686-6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6.006
山东省2019年蜚蠊监测分析
刘峰, 刘亚楠, 孙钦同, 景晓, 赵志刚, 王学军, 康殿民
摘要338)      PDF (1063KB)(794)   
目的 了解山东省各地区城市蜚蠊种类、密度、侵害率、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蜚蠊防治和爱国卫生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粘捕法收集蜚蠊,各监测点每月监测1次,选择餐饮环境、居民区、宾馆、医院、农贸市场和超市,每处布放不少于10张粘蟑纸,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蜚蠊种类以及雌、雄成虫和若虫数,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 结果 2019年共粘捕蜚蠊6 935只,经鉴定分别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和黑胸大蠊共4种。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56只/张,其中超市蜚蠊密度最高为1.73只/张,医院蜚蠊密度最低为0.12只/张;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9.84%,为优势种;蜚蠊年平均侵害率为4.81%,其中超市侵害率最高为7.74%,医院侵害率最低为1.63%。密度季节消长有7和11月2个高峰,侵害率季节消长呈单峰型,最高峰在7月为7.05%。 结论 山东省城市环境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在超市、农贸市场、餐饮环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较高,7和11月为高峰期,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蜚蠊密度,减少蜚蠊对居民生活环境侵害和传播疾病风险。
2020, 31 (4): 477-4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21
山东省泰山风景区蚊类多样性调查分析
陆华, 侯佩强, 赵爱华, 赵勇, 樊爱平, 马德珍, 王学军, 景晓
摘要359)      PDF (390KB)(979)   
目的 了解山东省泰山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蚊类多样性,为该地区的灭蚊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4-11月,在泰山风景区由低到高选择3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景点作为调查样区,利用夜间诱蚊灯法和白天人诱法等进行成蚊调查,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捕获成蚊1 762只,其中诱蚊灯法捕获成蚊4属9种1 096只,人诱法等捕获成蚊3属3种666只;在低、中、高海拔区分别捕获成蚊9种1 153只、5种530只和5种79只。低海拔区蚊虫物种最丰富(9种),但物种多样性指数(0.820)、均匀度指数(0.820)和种间相遇概率(0.617)均最低;而高海拔景区物种丰富度较低(5种),但物种多样性指数(1.315)、均匀度指数(1.881)和种间相遇概率(0.671)均最高。 结论 泰山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景点蚊类多样性明显不同,越接近泰山底部,蚊虫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和生物量越大,而蚊种多样性、种间相遇概率和均匀度则逐渐降低,反之亦然,对研究蚊虫群落多样性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8, 29 (4): 364-3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4.011
两种考核灭鼠效果方法的对比研究
曲宝泉, 张世水, 宫学诗, 景晓, 许德江, 王学军, 刘峰, 赵志刚, 孙林, 付颖, 张奎卫, 康殿民
摘要491)      PDF (325KB)(944)   

目的 观察鼠迹板法与格粉板法考核的灭鼠效果, 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选择临沂市张黑墩村共280户。将该村分为2组, 每组140户。第1组在水泥毒饵盒中投放0.05%敌鼠钠玉米毒饵, 第2组投放0.05%敌鼠钠小麦毒饵。采用鼠迹板法和格粉板法(S100格法)同时考核灭鼠效果。结果 第1组采用鼠迹板法于灭鼠后第10、20、30和60天时灭鼠率分别为54.05%、54.78%、73.19%和92.47%;格粉板法分别为79.40%、88.38%、95.64%和98.87%,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d, χ2=71.540; 20 d, χ2=176.230; 30 d, χ2=181.730;60 d, χ2=56.270;均P<0.01)。第2组采用鼠迹板法于灭鼠后第10、20、30和60 d时灭鼠率分别为35.51%、51.02%、71.28%和85.54%;格粉板法分别为74.08%、87.32%、95.13%和97.53%,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10 d, χ2=145.720;20 d, χ2=231.720;30 d, χ2=214.560;60 d, χ2=104.230;均P<0.01)。结论 格粉板法适合于判定灭鼠效果优劣, 且精细、准确性较好;而鼠迹板法则更适合于判定鼠类种群密度的高低, 从而判别鼠害发生的轻重情况, 简便实用。

2015, 26 (5): 519-52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5.024
家蝇金属硫蛋白的研究进展
赵志刚,霍新北,王学军,康殿民,景晓,赖世宏,张世水,曲宝泉
摘要270)      PDF (388KB)(814)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能螯合多种金属离子,因其功能独特,近年来对MT各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该文简述了家蝇MT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分布情况,以及参与体内解毒、清除自由基和微量元素代谢功能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2014, 25 (4): 382-38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4.030
蜡皮颗粒毒饵杀灭家栖鼠类效果研究
曲宝泉, 王学军, 景晓, 张世水, 宫学诗, 霍新北, 刘峰, 赵志刚, 赖世宏, 孙林
摘要445)      PDF (1690KB)(803)   

目的 观察0.05%敌鼠钠蜡皮颗粒毒饵及蜡皮颗粒混合毒饵现场对褐家鼠和小家鼠的杀灭效果。方法 选择济南市张马村居民居住比较集中的住宅共760间房间(每个房间约为15 m2)。其中,放置蜡皮颗粒混合毒饵组为249间房间,蜡皮玉米颗粒毒饵组为267间房间,蜡皮小麦颗粒毒饵组为244间房间;在每房间内布放蜡皮毒饵3堆,每堆10 g。连放4 d,观察26 d。灭效考核用格粉板法(400格法)。结果 蜡皮颗粒混合毒饵和蜡皮玉米颗粒毒饵对褐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7.45%和92.4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22,P<0.01);对小家鼠的灭效分别为100%和99.4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46,P>0.05)。蜡皮颗粒混合毒饵与蜡皮小麦颗粒毒饵对褐家鼠的灭效分别为97.45%和96.5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19,P>0.05);对小家鼠的灭效均为100%。结论 蜡皮毒饵对褐家鼠和小家鼠的杀灭效果均很好。且蜡皮玉米颗粒毒饵7份与蜡皮小麦颗粒毒饵3份混合使用杀灭褐家鼠要比单独使用蜡皮玉米颗粒毒饵效果好。

2013, 24 (4): 343-344,34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19
生态学灭鼠法对巩固大型宾馆鼠密度作用研究
张世水, 霍新北, 曲宝泉, 宫学诗, 景晓, 孙林, 赖世宏, 康殿民
摘要930)      PDF (854KB)(1081)   

目的 观察生态学灭鼠法对巩固大型宾馆鼠密度的作用,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而鼠害较重的大型宾馆4个,先用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连投6 d统一灭鼠,然后再将4个宾馆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追加生态学灭鼠法,另一组不追加任何灭鼠措施,观察6个月内2组鼠密度的差别,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结果 4个宾馆采用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后灭鼠效果分别为96.92%、97.06%、96.82%和97.53%,总灭鼠率为97.12%;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追加生态学灭鼠法的2个宾馆鼠密度回升很慢,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到6个月时鼠密度比毒饵灭鼠后仅增加了2.97倍。不追加任何灭鼠措施的2个宾馆鼠密度回升很快,毒饵灭鼠后至6个月时鼠密度增加了34.34倍,2组鼠密度相差31.37倍(u=22.24,P<0.01)。结论 毒饵灭鼠后追加生态学灭鼠法是一种既安全高效又长期有效巩固灭鼠成果的手段。

2012, 23 (2): 125-127.
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陈云, 孟凤霞, 王学军, 卢慧明, 李袁飒, 刘起勇, 康殿民, 景晓, 王君, 张世水, 宫学诗, 岳克三, 赵云
摘要896)      PDF (937KB)(957)   

目的 研究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了解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的化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高峰期,大量采集野外三带喙库蚊成蚊,用小白鼠供血获得子一代幼虫和现场捕获且带回实验室产一次卵后的雌成蚊为试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成蚊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95%CI),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 三带喙库蚊成蚊对0.05%溴氰菊酯(1 h)、0.05%高效氯氰菊酯(1 h)、0.25%氯菊酯(3 h)、0.45%氯菊酯(3 h)、0.05%氯氰菊酯(1 h)、0.45%胺菊酯(1 h)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分别为85.0%、74.6%、38.0%、92.9%、36.2%和43.6%;对1%杀螟硫磷(2 h)死亡率为16.1%;对0.1%残杀威(2 h)死亡率为16.9%;对4%DDT(4 h)死亡率为36.4%。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LC50 及其95%CI 分别为0.0046(0.0037~0.0055)、0.0113(0.0092~0.0136)和0.0325(0.0289~0.0369)mg/L;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4.9047(3.8612~6.4215)、9.5733(7.4644~12.5296)、1.2694(1.0280~1.5055)和0.7750(0.6060~0.9842)mg/L;仲丁威的LC50及其95%CI 为4.4237(3.7406~5.2769)mg/L。与已发表文献的敏感品系比较,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9和8.8倍,对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76.6、7977.8、256.4和84.2倍。结论 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最为严重;幼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较高,双硫磷最高。

2012, 23 (2): 89-92.
山东省淄博市不同生境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蚊虫监测
景晓, 刘桂芳, 王敏, 林小娟, 石志凯, 王广营, 司海霞
摘要1116)      PDF (894KB)(906)   

目的 对淄博市的淄川区和高青县不同生境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蚊虫进行比较监测,调查当地突发乙脑病例的传播媒介蚊虫种类,为进一步防治乙脑提供依据。方法 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分别在稻田、畜禽舍、住宅区3种不同生境采集蚊虫,分类计数,以50只为单位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气候因素。结果 在3种生境中共捕获成蚊5属7种3116只,以稻田数量居多,占捕蚊总数的61.6%,畜禽舍次之,占24.1%,住宅区最少,占14.3%;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是当地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6.1%和19.1%。淄川区无稻田,淡色库蚊数量居多,占43.6%,三带喙库蚊次之,占34.0%。高青县以稻田为主,三带喙库蚊最多,占68.5%,淡色库蚊次之,占24.9%。人帐法捕获的蚊虫最多,占62.4%,灯诱法次之,占16.6%,人工小时法占14.6%,网捕法仅占6.4%。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在日落后0.5~1 h达到活动高峰,持续约0~40 min,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迟20 min。结论 三带喙库蚊可能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进行野外蚊虫种类和数量监测时,应以人帐法和灯诱法为主,辅以网捕法和人工小时法。

2011, 22 (6): 584-586.
用毒饵盒投放急慢性毒饵灭家栖鼠类研究
曲宝泉, 张世水, 霍新北, 王学军, 李凤霞, 景晓, 张奎卫, 孙林, 宫学诗
摘要1025)      PDF (1005KB)(945)   

目的 观察在毒饵盒中投放急慢性毒饵灭家栖鼠类及对小家鼠和褐家鼠的灭鼠效果。方法 选择济南市历城区西彩石村,每间房间布放毒饵盒1个,内放0.5%毒鼠磷和0.05%敌鼠钠整粒小麦。急性药剂毒饵盒放50 g,慢性药剂毒饵盒放100 g,每组90户;效果考核S100格法。结果 急性药剂毒饵盒5、10、15、20 d总灭鼠率分别为77.54%、82.36%、88.50%和93.78%;针对小家鼠灭效分别为76.81%、82.83%、88.92%和94.14%,褐家鼠灭效分别为100%、68.29%、75.61%和80.49%。慢性药剂毒饵盒10、20、30、60 d总灭鼠率分别为90.93%、93.17%、98.11%和98.28%;针对小家鼠灭效分别为91.12%、93.24%、98.18%和98.24%,对褐家鼠灭效分别为80.95%、92.86%、95.24%和100%。慢性药剂毒饵盒第10天总灭鼠效果优于急性药剂毒饵盒(u=11.43,P<0.01)。结论 慢性抗凝血灭鼠剂毒饵盒灭鼠效果显著。

2010, 21 (6): 539-542.
蒙山不同海拔高度蚊虫群落结构特点的比较研究
景晓1, 霍新北1, 常树珍2, 张世水1, 宫学诗1
摘要1283)      PDF (1174KB)(999)   

【摘要】 目的 对蒙山不同海拔高度蚊虫群落结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在对蒙山 3 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蚊虫群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用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如丰富度、种多样性、种间相遇机率、均匀度、生物量、种群密度6个指标对不同海拔高度的蚊虫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对其蚊虫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做相关性处理。结果 调查中捕获成蚊及由幼虫孵化来的成虫共计2013只,其中在200~300 m处1724只,约占85%,700~800 m处257只,约占13%,而在1156 m的山顶处仅32只,约占2%。上述6个指标在200~300 m处依次分别为13、0.345、0.272、0.310、1.20、1724;在700~800 m处分别为12、0.417、0.443、0.417,0.18、257;在1156 m处分别为9、0.677、0.845、0.750、0.06、32。700~800 m处和1156 m处的蚊虫群落结构相似性指数较高,其值为0.3625;其次为200~300 m处和700~800 m处,为0.1852;200~300 m处和1156 m处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1452,相隔距离越近,相似性越大,反之亦然,这与实际调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不同海拔高度蚊虫群落的多样性有明显的不同,越是接近蒙山底部,蚊虫的丰富度、种群密度、生物量增大,而蚊种的多样性指数、种间相遇机率和均匀度因有优势蚊种的存在而逐渐降低,反之亦然。这对研究蚊虫群落结构特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 20 (1): 18-20.
杀鼠迷小麦毒饵实验室、不同现场灭鼠效果及对非靶动物的毒性实验观察
张世水;霍新北;宫学诗;景晓;王学军
摘要1060)      PDF (299KB)(719)   
目的 了解0.0375%杀鼠迷小麦毒饵在实验室、不同现场的灭鼠效果及对非靶动物的毒性,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群饲有选择给饵法测定毒饵的适口性及实验室灭鼠效果,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用单笼饲养无选择给饵法测定杀鼠迷毒饵对家兔、鸡的毒性,并测定猫、犬对杀鼠迷毒饵二次中毒情况。结果 摄食系数为0.73,实验室灭鼠率为100%;农村、食堂、饭店、食品超市、食品加工厂的现场灭鼠率分别为97.61%、97.43%、97.71%、100%和100%,现场总灭鼠率为98.02%,现场总校正灭鼠率为98.17%;连续给药3 d,家兔、鸡的死亡率分别为40%和20%;连续给药5 d,家兔、鸡的死亡率分别为100%和80%;给家猫连续3 d喂食中毒的小白鼠,犬连续2 d喂食中毒的褐家鼠,均未见中毒反应。结论 0.0375%杀鼠迷适口性好,实验室及不同现场灭鼠效果显著,对非靶动物有一定的毒性,但危害不大,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灭鼠剂。
山东省东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蚊虫的监测
景晓1;王海岩1;刘尧1;马敬仓2;王书德3;王环宇4
摘要1499)      PDF (382KB)(728)   
目的 了解东明县蚊虫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调查当地连续突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可能的传播媒介蚊虫种类,为进一步防制乙脑提供依据;比较4种常用的蚊虫监测方法。方法 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在城区、稻田、畜禽舍、住户4种不同生境捕获蚊虫,分类计数,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以备病毒分离。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气候因素。结果 用4种方法在稻田、城区、畜禽舍、住户4种生境中共捕获成蚊5属7种5116只,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的79.1%和17.8%,其他蚊种占3.1%。从不同生境捕获的蚊虫数量来看,以畜禽舍数量最多,占捕蚊总数的57.7%,稻田和城区次之,分别占18.9%和13.4%,住户最少,仅占9.9%。从蚊虫种类上看,在城区捕获的淡色库蚊居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3.3%,其他生境合计占46.7%。而农村的稻田和畜禽舍外环境以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91.2%。以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数量最多,为2943只,占蚊虫总数的57.5%;人帐法次之,占29.0%,灯诱法占8.2%,网捕法捕到的蚊虫数最少,占5.3%。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一般是在日落后1-1.5h,持续约30min,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略迟20min。结论 三带喙库蚊可能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进行蚊虫种类和数量监测时,应当以人工小时法和人帐法为主要捕获方法,网捕法和灯诱法为辅助方法。
蒙山蚊虫群落多样性的比较研究
景晓1;李兆凰2;霍新北1;张世水1;宫学诗1
摘要1275)      PDF (101KB)(656)   
目的 对蒙山不同海拔高度处的蚊虫群落进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方法 使用人帐诱捕法、动物诱捕法、挥网法等采集成蚊,用勺捞取蚊幼虫带回实验室待羽化后鉴定蚊种并计数。运用丰富度、相对稀有种类数(%)、相对极低种类数(%)、种间相遇概率( PIE)、均匀度、最优势种、种群密度等7个指标对采集的蚊虫进行数据处理,并对蒙山不同海拔高度的蚊虫进行多样性的比较研究。结果 调查中共捕获成蚊及由幼虫孵化来的成虫计2 013只,其中在海拔200~300 m处捕获1 724只,占85.6%;700~800 m处257只,占12.8%,而在1 156 m的山顶处仅32只,占1.6%。7个多样性指标在200~300 m处分别是13、16.67、76.92、0.272、0.310、0.71和1 724;在700~800 m处分别是12、58.33、16.67、0.443、0.417、0.69和157;在1 156 m处分别是9、22.22、0.00、0.845、0.750、0.25和32。在200~300 m处的相对极低种类数较多,700~800 m处的相对稀有种类数较多,两者在1 156 m处均不明显。结论 不同海拔高度处蚊虫群落的多样性有明显的不同,越是接近蒙山底部,蚊虫的丰富度、种群密度增大,种间相遇概率和均匀度因有优势蚊种的存在而逐渐降低。当相对极低种类数值越高时,种间相遇概率越低,最大优势种的指数值则越高。
大型仓库及食堂灭鼠后鼠密度回升速度的调查
张世水1;霍新北1;王崇贤2;宫学诗1;景晓1
摘要1290)      PDF (77KB)(760)   
目的 调查大型仓库及食堂两类环境灭鼠后鼠密度的回升速度,以便确定灭鼠的间隔时间。方法 采用饱和投毒法,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连投4d,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和鼠密度回升率。结果 仓库及食堂灭鼠前鼠密度(每板平均踏格数)分别为7.44和8.87格,投药21d后鼠密度分别降至0.14和0.28格,灭鼠率分别为98.12%和96.84%;灭鼠后1~8个月仓库的鼠密度回升率分别为1.88%、3.49%、4.57%、8.74%、13.17%、23.25%、79.44%和100.81%;灭鼠后1~6个月食堂的鼠密度回升率分别为3.61%、6.99%、16.01%、23.68%、62.01%和100.90%。结论 灭鼠后仓库在6个月内,食堂在4个月内能保持较低的鼠密度,鼠密度的回升速度与食源、水源、防鼠设施及外环境有关,建议仓库每隔5~6个月灭鼠1次,食堂每隔3~4个月灭鼠1次。
骚扰阿蚊叮刺周环及其影响因素的观察与分析
景晓;霍新北;李兆凰;张世水;宫学诗
摘要704)      PDF (196KB)(667)   
目的 观察和分析蒙山大洼林场骚扰阿蚊的叮刺周环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环境气象因素。结果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主要在夜间,有2个明显的高峰,昏峰出现在18:00~21:00,晨峰发生在2:00~3:0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不同月份所形成的峰值其高低、宽窄亦不同。人帐诱捕法在研究叮刺周环方面更为重要。环境因素综合影响骚扰阿蚊的叮刺活动。结论骚扰阿蚊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白纹伊蚊飞翔能力和扩散距离观察
景晓; 王学军; 江媛媛
摘要1193)      PDF (109KB)(871)   
目的:观察和测定白纹伊蚊的飞翔能力和扩散距离。方法:在自然条件下,设立观察点,定期监测白纹伊蚊及当地气象因素和环境因素。结果:该蚊的飞翔能力较弱,一般为50~100m,最大飞翔距离约为400m,成蚊的飞迁扩散活动与其产卵习性及幼虫密度显著相关,气象因素及环境因素对该蚊的飞迁活动有显著的影响。结论:这对研究和控制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在卫生杀虫药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景晓; 刘祖春; 赖世宏; 刘锋
摘要849)      PDF (1303KB)(676)   
目的:探讨卫生杀虫药剂质量管理新方法。方法:在实验室测定有关数据、分析用户使用情况调查表的基础上,设立卫生杀虫药剂质量评价因素集合(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及评价集合(优、良、一般、差),然后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卫生杀虫药剂进行质量分析。结果:实验室测定的有效性为主要的质量评价因素.所测杀虫药剂属于良性药剂。结论:该方法适用于卫生杀虫药剂的质量管理。
生态位理论在蚊虫种间竞争中的应用
景晓; 刘锋; 赖世宏
摘要954)      PDF (1411KB)(569)   
探讨蚊虫种间竞争规律。方法:引入生态位理论,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分离等生态位特征的测度,对蒙山上的两种优势蚊种骚扰阿蚊和淡色库蚊在同一生境中的竞争现象进行了定性、定量描述,并对这两种蚊虫在温度、时间资源序列上的二维生态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这两种蚊虫在资源利用上有较大的相似性比例,于是产生竞争。骚扰阿蚊有较宽的生态位宽度,且与淡色库蚊有较大的重叠,从而在竞争中取胜。结论:两种蚊虫通过时间序列、温度序列等生态位分离,达到暂时的共存。